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计划

方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0-03-09

方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规划纲要

(草  案)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方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符合我县县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对于方城县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基础与基本条件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方城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空前;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加快;生态建设初见成效;基础设施和城镇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这些成就或进步,为“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75亿元,比“十五”前四年5.65亿元的年均产值下降15.9%;第二产业3.95亿元,“十五”期间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增幅为18.6%;第三产业3.8亿元,年均增长27%。财政收入达到6860万元,年均增长9.4%,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34元,年均增长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20元,年均增长11.1%。

(二)基本条件

1、外部条件。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实施一系列的扶持措施,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机遇。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促进自然生态恢复。这些扶持政策的持续实施为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二是国内产业布局梯度转移进程加快,为我们优化产业结构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世界经济正处于第三次国际产业资本流动与贸易结构调整的重大变化期,发达国家正在向发展中国家梯次转移生产力和拓展市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沿海地区由于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制约,产业投资不断向中西部转移。我们可以依托相对富集的资源,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三是周边地区经济的强势增长和丰富的资源储量,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协作环境。我县作为南阳的北大门与平顶山、驻马店等地区的空间距离较小,主动接受这些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有着一定的区位优势,通过加强协作,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可以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周边地区然气资源十分丰富,便于我们大范围、宽领域地配置资源。

四是国家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为可再生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市场准入”开了绿灯。为我县开发风电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县风力发电的快速发展。

五是国家、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对我们加快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全国、全区、全市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必然增强我们快速发展的紧迫感。

2、内部条件。

一是资源相对丰富。方城县拥有丰富的土地、能源、矿产和劳动力资源,适宜大型工业项目的土地开发和利用。为“十一五”期间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虽有开采,尚未形成规模,极具开发潜力;劳动力供给相当丰富,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是发展绿色农畜产品条件优越。方城县气候独特,无污染,无公害,有利于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土地资源丰富,是猪肉、牛羊肉、马铃薯等特色农畜产品的重点产区,生产及运输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三是后发优势逐步显现。方城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过近几年规模空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形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客观分析方城县的发展基础和基本条件,我们充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我们也充分注意到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是:综合经济实力不强,整体竞争能力差;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缺少龙头企业;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不高,集约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社会事业滞后;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不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弱。城镇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为此,必须科学谋划,化解难题,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方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经济跨越式发展为主旋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发展环境,加强社会事业,强化公共服务,健全民主法制,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三个基地、一个中心、一条防线”。到2010年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全市中等水平,建成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殷实的察右中旗。

(二)战略定位

打造“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即生态型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绿色能源基地、轴承产业基地,旅游中心。

——生态型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抓住我国消费水平提高、安全保健意识增强的机遇,加强绿色生态型农畜产品产业化开发,做大基地,做强龙头,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打造绿色品牌,把察右中旗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型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绿色能源基地。充分利用风能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方城县成为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

——轴承产业基地。加快技术水平高、技术转化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和优化配置,建设重要的轴承产业基地。

——区域旅游中心。以山水风光、民族风情旅游为重点,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讯条件,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品味和档次,把方城县建成全国重点民族风情旅游中心。

(三)基本原则

1、抓住机遇,跨越发展。方城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我们必须树立突破常规、开拓创新的思想,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使全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继续优先发展工业经济,壮大支柱产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整体经济实力。

3、遵循规律,持续发展。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把速度的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和物耗降低的基础上,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加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4、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

5、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继续深化改革,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形成全面、协调、持续、和谐发展的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四)奋斗目标

——经济发展。2010年方城县生产总值达到38亿元,年均增长25%;财政总收入达到2.4亿元,年均增长28.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亿元,年均增长22.3%。

——社会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化率达到35%(以常住人口为基数);“两基”达标率达到100%。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500元,年均增长1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28%和37%。

——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进一步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

三、产业结构与发展重点

继续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1:52.6:26.3。

(一)优化第一产业

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继续发展壮大猪肉、牛羊、马铃薯和粮食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到2010年,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达到60%,畜产品达到80%。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11%。

1、积极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

——马铃薯产业。在稳步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把以马铃薯为主的南瓜、园葱等蔬菜种植面积由现在的6万亩逐步扩大到8万亩,产量达到5亿斤以上。

——玉米产业。按照种植标准化、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和产品优质化的要求,建设两大生产基地。面向全国主要玉米种植区,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形成20万亩的玉米生产规模;围绕加工企业原料需求,形成25万亩加工专用生产规模,建设全国最大的玉米繁育加工专用生产供应基地。围绕品种、质量和效益,改变生产方式,提高栽培技术水平,扩大地膜、地膜滴灌和喷灌种植面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到2010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产量达到15亿斤。

——肉羊产业。加快肉羊基地建设,提高肉羊品质。牧区以发展苏尼特和当地优良品种为主,推广划区轮牧、舍饲育肥等技术,加快肉羊出栏;农区要以多赛特、萨福克、德美等优质品种改良当地土种羊和小尾寒羊,提高产肉率,保持多胎率,扩大出栏率。到2010年,全旗肉羊基础母羊稳定在50万只,全年出栏肉羊120万只,羊肉产量达到2.4万吨。

积极推进杂粮杂豆良种化、基地化和规模化种植。培育和扶持加工流通企业,开发以杂粮杂豆为原料的方便食品、保健食品等,通过深加工,提高综合效益。

2、加快农牧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设施农牧业、生态农牧业为重点,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抗旱防洪并举”的方针,抓好全县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加强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改造中低产田,治理水土流失。到2010年,全旗灌溉面积达到38万亩。

加快构建完善的农牧业服务支撑体系。全力做好种业、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畜产品安全、农业信息和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七大体系建设,建立支持保障有力、服务快捷高效、监管规范有序的新机制;继续发展壮大营销队伍,引导农村牧区中介组织、种养专业大户、产品营销大户创办或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大力开展农牧民技术培训,努力推广科技成果;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拓宽气象服务领域,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壮大第二产业

1、工业。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重点项目为支撑,着力做大做强轴承、化工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制造业、电子、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到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左右,年均增长47.4%。

——农畜产品加工业。以马铃薯、红萝卜、肉食品、奶制品、花生的加工转化增值为重点,坚持自主培育与引进龙头企业相结合,提高优势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向系列化、规模化、品牌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形成2万吨的马铃薯精淀粉生产能力,1万吨的红萝卜榨汁生产能力,10000吨的肉食品加工能力,4万吨的液态奶生产能力,20万吨的饲草业(含青贮)加工能力。到2010年,全县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左右。

——新兴产业。要积极开发新的产业门类,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体,其它产业为补充的多产业门类的工业经济体系。“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轴承产业项目的开工建设。

2、建筑业。

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推进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开放和规范建筑市场,培育引进大型建筑集团,提高装备水平,加快技术进步,提升建筑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到2010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4亿元,年均增长19.4%。

(三)提升第三产业

要围绕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增加就业、服务人民的客观要求,做大总量,提高层次,改造提升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市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信息、咨询、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21.4%。

——商贸物流业。按照改善设施、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的要求,以市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把我县建成周边大城市的绿色农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专业性消费品批发市场和适当规模的超市及连锁店,建设交易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积极推进城镇农贸市场的“农改超”,推进零售业的连锁经营向城镇社区和乡镇延伸,形成发达的商贸物流体系。

——旅游业。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充分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开展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娱乐活动,加强旅游市场的综合治理,提升旅游服务档次,开发旅游产品,通过旅游宣传方城县,提高方城县在全国的知名度。到2010年,旅游业年接待人数达到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8亿元。

——餐饮娱乐业。以建设三星级宾馆为龙头,提升餐饮、娱乐业的档次。支持和积极引进国内知名餐饮企业进入我县,改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确保餐饮娱乐住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以上。

——房地产业。以方舟城、吴府街为重点,继续发展经济适用型住宅、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建设服务功能完善的住宅小区。逐步健全房地产市场,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房地产开发面积五年累计达到50万平方米。

——社区服务业。围绕便民利民的宗旨,重点发展家政、维修、护理、配送、保安、环卫等各项服务,鼓励各种经济主体创办便民商业、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社会化养老、文化服务、安全保卫、餐饮娱乐等社会服务业。

——市政公用服务业。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进程,积极发展城市交通,建立城市统一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搞好城市各类管网的改造和建设。大力拓展环保服务,完善园林绿化服务。

——信息服务业。实施农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等信息工程。加强骨干通信网、有线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网络信息交换平台,发展以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经济信息和物流信息平台为重点的网络增值服务业。

——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工程咨询、房产中介、审计、会计、仲裁、法律、评估、科技、人才培训等中介组织,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初步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备、动作规范、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中介服务体系。

——金融保险服务业。培育多层次金融要素市场,拓展金融业务,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企业信用评级中心和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开拓新型险种,加快引进股份制保险机构,大力开发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多种需求的保险产品。

四、城乡发展与基础设施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以人口集中为目标,以产业聚集为基础,紧紧围绕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产业支撑、公共服务和城乡群众就业创业四大能力,做大城镇规模,健全城镇体系,壮大城镇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成集聚生产要素、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连接城乡的纽带、转移乡村人口的重要载体和农畜产品集散中心。在继续加强旧城改造的同时,规划新区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到2010年,科布尔镇常住人口达到12万人左右。

(一)完善城镇功能

继续完善城镇交通体系建设。市政道路要在现有“四纵四横”的基础上,拓展延伸为“五纵五横”,并全部实现硬化、绿化。

——大力加强城镇供水、供气、供热设施建设。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工艺、设备,建设改造城镇供水管网,提高供水能力、供水质量和重复利用率,积极创建节水型城镇,城镇用水普及率达到95%。加快发展城镇供气,提高燃气普及率。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发展集中供热。

——积极改善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逐步推行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和污水回用设施建设,实现污水处理资源化。

——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在做好科布尔镇美化、绿化的基础上,加强城镇外围的绿化建设。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水源地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明显改善。

——加强人民防空建设。坚持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加快全旗人防工程防护体系、人民防空信息化系统、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人防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重要经济目标防护体系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农村农业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牧区社会全面进步。

——加强村镇规划和村容村貌建设。紧密结合城镇化和撤乡并镇,积极推进人口集中,明确功能定位,科学制定村镇规划。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牧区公共产品的投入范围,继续完善农村牧区电网,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牧区通信,实现村村通电、通路、通邮等目标,加强村镇路灯、美化绿化和文体娱乐中心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尤其是注重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重点发展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贫困地区中小学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改善医疗环境。建立健全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

——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以村级组织工作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经济管理制度、社会事务管理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牧区制度体系;全面推行以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牧区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全面推行财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尊重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建立起农牧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村民自治制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交通网络布局。公路建设要围绕“三纵六横九出口”的总体布局,重点加快县内主干线建设,加大农村公路的建设和技术改造力度,完成偏远农村牧区乡镇通路工程建设,提高通乡、通村公路的油路率,实现通市公路高等级化、通乡公路黑色化、通村公路网络化。

2、改善供电网络结构。按照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平衡发展的原则,加快电网改造步伐,改善供电网络结构。

3、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要按照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水利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水资源合理开发与节水扩灌的力度,加强水土流失区的水保综合治理,确保水利水保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末,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6万亩,水保治理面积达到245万亩,生态修复面积达到128万亩。

五、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生态环境,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合理开发利用灌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林和水土保持林;有效控制黄河中上游流域;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对重点流域和生态脆弱流域的水土治理和保护力度,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积极争取重点生态功能区试点工程,重点抓好苗木基地、林业技术推广、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木管护与抚育等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县要完成造林绿化面积61万亩,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55万亩。

(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在保护现有土地和资源基础上,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环保监管能力,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污水与垃圾处理能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科学布局社区交通路线,减少噪声和尾气污染。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城市能源体系,保护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严防水源污染,保障饮水安全。到2010年,全县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5%,水环境质量达标率大于7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南阳平均水平。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

1、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按照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指导工业企业的物料循环,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根据方城县工业经济的行业特点,选择化工、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以工业园区为核心,围绕延伸产业链,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深入开展创造“绿色企业”、“绿色工业园区”的活动。

2、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依托方城县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优先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残留、易降解的有机农药,尽量使用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降低农田污染和空气污染。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秸秆饲料和秸秆食用菌。努力提高农村沼气普及率,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实行资源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以节能、节水、节地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实现资源消耗的最小化。

1、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重点抓好建材、矿产等主要行业资源节约工作,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方针,运用循环经济理念,着力推进矿产资源开采的规模化和产品加工的精深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制止和杜绝滥采乱挖,保持适度的开采规模。

2、积极节约能源。突出抓好化工和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资源。

3、加大节约用水力度。强化对节水的监督管理,大力推行节水措施,建立节水型社会。科学配置水资源,突出抓好节水工程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工业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农牧业要开展节水灌溉工程,大力推广成熟实用的节水新技术、新设备。到2010年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6万亩。

4、节约利用土地。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利益关系,实现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统筹规划全县城镇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切实保障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用地。保护基本农田,耕地面积稳定在90万亩左右。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农未利用土地资源,有计划地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工作,2010年,土地复垦率达到40%。

(五)开展土地和矿产勘查

根据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要,进行全县范围内的土地和矿产资源的基础调查和勘测,查明资源供给能力。有计划地进行全县煤炭资源,金、银、铜、铁等有色金属资源和石灰石、石膏、硅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的普查或详查。开展全县矿区地质环境调查,建立全旗地质环境保护系统。开展土地详查工作,完成全县1:10000比例尺地形图的基础测绘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

六、社会事业与人民生活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文化与传媒体系、人口和医疗卫生体系、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统筹经济社会、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调节和保障机制,保证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完善教育设施,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起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农村牧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优化城镇及农村牧区小学布局,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形成高中办在县,初中以城镇初中为主、地区中学为辅,小学建成城镇小学加乡镇寄宿制小学为主、村办小学教学点为补充的办学结构。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继续做好“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到2010年,全县“两基”人口覆盖率仍保持100%,农村实现免费教育,适龄人口基本都能入学,初中阶段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到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提高到95%。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水平。

扩大办学规模和覆盖面,提高高中和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到2010年建成一所高标准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学生人数占全部高中阶段学生比例由现在的15%提高到40%以上。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提高到80%。

——努力发展民办教育。将民办教育纳入整体发展规划,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创办各类民办学校。

(二)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建立起以企业为主、社会参与、政府扶持的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方城县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鼓励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对科技成果的引进、吸收、转化和推广力度,大力普及推广农牧业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强政府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成果推广中心等的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到2010年,全县每万人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由“十五”期末的110多人增加到140人左右。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技普及率。

(三)文化与传媒体系

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抓好地域文化为特点的文化、艺术、新闻事业,构建方城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建成图书馆、档案馆。到“十一五”末,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县级三级馆,乡镇文化站都要达到“四有”标准,90%以上达到一类站标准。积极培育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强文艺团队建设,繁荣文艺创作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加强文化的研究,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地区影响力,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大力发展广电事业。以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为重点,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强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选和光缆传输网络建设,基本实现电视传输数字化。

(四)人口和医疗卫生体系

继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建立覆盖全县城乡的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制定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科学的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和人口发展综合决策支持系统。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切实做好计划生育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到201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6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建成比较完善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测体系,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成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消除和降低地方病和传染病,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建立完善各级卫生监督体系,扩大卫生监督的覆盖面,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工程。50%的乡镇中心卫生院建成一级甲等医院。全县病床数达到每千人口2张,每千人口拥有医生1.5人,健康教育覆盖率达95%以上。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优先发展群众体育,大力发展民族体育,有选择的发展竞技体育。以青少年学生体育为重点,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引导群众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着力培养后备人才,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切实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县体育活动中心。

(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努力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门路,拓宽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在经济类型上,积极发展集体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就业方式上,鼓励自主创业,引导劳务输出;在体制建设上,加快建设劳动保障平台,完善劳动力市场,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到2010年,净增就业岗位0.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并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逐步增加医疗保险基金的投入,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到2010年医疗保险统筹部分筹资比例达到6%,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万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万人,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比例达到80%。

——加快民政事业发展。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牧区特困群众社会救助为基础,养老、医疗、教育和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帮助为补充,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加快福利事业社会化,逐步实现人人都应享有的社会保障目标。建成县综合福利院。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积极开展各类双拥创建活动,为军队和国防建设提供及时、有力的服务。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拓宽扶贫开发的投资渠道,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实施千村扶贫、整村推进、移民扩镇、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扶贫开发工程,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现代农牧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支持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集中精力解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提高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水平,使7000名农村剩余贫困劳动力有序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整体解决温饱,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六)城乡居民收入

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分配机制。努力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制度,提高城镇居民的工资收入。鼓励居民自主创业,拓宽城镇居民收入渠道。严格执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大对农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牧民收入。要扩大对外劳务输出规模,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和市场信息网络,发展壮大劳务经济,保证农民劳务收入有较快增长。

七、民主法制与精神文明

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各族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构建民主文明的方城

(一)社会建设与管理

加快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创新,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与和谐,调节社会矛盾和平衡利益,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权明确、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人民代表大会依法监督工作,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努力探索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维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渠道,进一步推行和规范政务、厂务、村务公开。

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建立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全面搞好普法教育,增强全县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弘扬改革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抓好企业、农村牧区、学校、机关、社区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凝聚全旗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八、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十一五”期间,要把改革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深化政府行政体制、财政投资体制、事业单位和农村牧区改革,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把对外开放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招商引资,加强区域协作,以开放促发展。

(一)深化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以简政放权、提高效能为目标,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逐步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项目,扩大乡村自主决定经济社会发展事务的权限,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审批管理机制、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严密完善的审批监督制约机制。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要求,推进撤乡并镇,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集中。

——加快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以优化投资环境为目标,规范政府投资管理,简化和规范项目审批程序,建立和完善投资监管体系,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逐步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加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和文化卫生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尽力降低机构运转和事业发展的成本费用,严格控制不属于公共财政范围的支出。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规范政府债务行为,建立健全偿债保障机制,防范财政风险。建立健全财政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管理的有效性。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社会化原则,合理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推进事业单位改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和完善非政府、非企业、非盈利性的公共服务组织。积极推行以聘任制为核心的基本用人制度,实现人事管理由行政任用关系向聘用关系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切实落实中央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多予、少取、放活”的六字方针,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依法保障农民的各项基本权利。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基本农田,严格用地管理,及时合理补偿。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和对农牧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支持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和营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巩固发展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落实好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三项综合配套改革,完善“乡财县管乡用”制度改革,规范乡镇财政收支。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投向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降低民营企业准入门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强化融通资金和信用担保工作,抓好银企对接工作,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积极为民营企业融资做好服务。依法保护民间投资者合法权益,抓好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等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引导民营经济向科技型、外向型、规模效益型方向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组织结构,规范管理,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扩大开放

大力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努力提高方城县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加强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国内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总额达120亿元。

—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积极参与京津冀产业协作与分工。与京津冀等周边地区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协作,承接好产业转移。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坚持内外并举原则,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定向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凭借外力,加快发展。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及下游产品开发、物流及旅游等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推进经营主体、出口商品、贸易方式和出口市场多元化,提高经济的外向度,进一步扩大我县马铃薯、杂粮、高载能产品的出口。

九、规划实施与监督

方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统领未来五年方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图,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经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各级政府要将其作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领,加大领导和组织力度,认真贯彻实施。

一是加强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提高对《纲要》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起高效的规划实施、监测、监督体系。要精心组织,狠抓落实,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衔接协调、运行高效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强化目标管理。要采取多种途径,利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纲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

二是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专项规划是《纲要》的延伸和细化,各部门要围绕《纲要》确定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制定和实施专项规划时,以《纲要》为统领,确保专项规划与《纲要》相衔接,有关部门要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要资源开发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

三是认真做好年度计划。年度计划是对《纲要》的具体落实,要把《纲要》规划的目标任务具体分解落实到年度计划中,充分利用实施年度计划的方法和手段,对《纲要》各个阶段的实施步骤做出明确安排,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

四是做好重点项目规划。围绕《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和包装,编制项目规划,做好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储备,落实建设资金,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组织实施和立项建设一批重大工程,强化《纲要》的项目支撑,增强全县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五是加强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监测和跟踪分析,增强对规划实施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监控、分析和把握,提高应变能力,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情况,按照一定程序对《纲要》实施方案适时做好调整。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反馈《纲要》实施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依法推进《纲要》的实施,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


主办:方城县宣传网络管理中心 地址:方城县凤瑞路266号 站点地图

网站标识码:4113220001 备案号:豫ICP备2021023589号-1 豫公网安备 41132202000006号

邮编:473200   举报电话: 0377-67266959      举报邮箱:fcxgov@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