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新闻发布
方城县举行“锚定一中心两区两城 以五聚五提打造奋进出彩方城”系列主题 新闻发布会拐河镇专场
来源:时间:2025-07-17
分享:

2025年717900,方城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方城县“锚定一中心两区两城 以五聚五提打造奋进出彩方城”系列主题第八场新闻发布会。

图片1.png

发布内容:介绍拐河镇“建设生态大镇、产业强镇、文旅名镇打造富强拐河、美丽拐河、健康拐河有关情况

发布人:

朱全永 拐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董向普 拐河镇党委副书记

王小柯 拐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拐河镇宣传委员、副镇长

主持人:

李超峰 县委宣传部一级主任科员

图片2.png

县委宣传部一级主任科员 李超峰

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方城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方城县“锚定一中心两区两城 以五聚五提打造奋进出彩方城”系列主题的第八场新闻发布会,很高兴邀请到拐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全永同志,请他介绍拐河镇“建设生态大镇、产业强镇、文旅名镇,打造富强拐河、美丽拐河、健康拐河”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朋友们的提问。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

拐河镇党委副书记       董向普;

拐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王小柯;

拐河镇宣传委员、副镇长  东。

欢迎各位发布人!下面,我们首先请朱全永同志作主发布。

图片3.png 

拐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朱全永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方城县拐河镇党委、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拐河发展的广大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拐河镇地处方城北部,北靠鲁山、东邻叶县,辖35个行政村、334个自然村,人口5万人,镇域面积198平方公里,耕地5.5万亩,郑渝高铁、方汝高速、省道逍白线、鲁姚路穿境交汇,设有高铁越行站、高速出入口,区位优势明显。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钟灵毓秀的山乡水韵,涵养了拐河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农耕之美、神奇之美。拐河是千年古镇,古称澧阳,诸葛亮曾在这里作《躬耕歌》,诗仙李白在此创作千古名篇《将进酒》;明清时期丝绸业发达,商贾云集,有“小上海”之誉;山陕商会关帝庙、梵高奶奶故居、楚长城烽火台、霸王城遗址、高凤流麦,见证着千年绵延的沧桑文明。拐河是红色重镇,是红二十五军长征重要途经地、“拐河战斗”发生地。1947年11月成为鲁南县政府驻地,解放战争时期是我军重要后方后勤基地。拐河是资源富镇,金、银、铁、钼、萤石、滑石等矿产储量丰富,地标产品裕丹参、玄参等中药材蜚声海内外,七峰山珍、韩家花椒、杨家庄槐花、南王庄食用菌、山红菇等成为名优品牌。拐河是生态强镇,境内小一二类水库14座,坑塘堰坝77座,七峰山森林公园、地质景观神仙洞、七峰北麓伟人峰、水利风景区孤石滩水库、花果飘香的韭菜岭风景如画。澧河、荆顺河滋润着这方沃土,森林覆盖率78%以上,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空气优良天数在330天以上,是养颜洗肺、静心健身的康养福地。拐河是现代名镇,近年来,拐河镇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坚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锚定生态大镇、产业强镇、文旅名镇发展坐标,坚持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环保攻坚三位一体联片治理,打造乡村振兴先导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环保攻坚标杆区,创成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河南省法治创建示范镇、中州名镇,南阳市五十强镇、五星级小城镇,被评为“国家级美丽宜居小镇示范镇”“河南省水美乡村”。

我们坚持谋全局、增定力,在方城建设南阳市域副中心城市大局中找准拐河坐标。拐河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建设“三个强县、两个高地、一个家园”的战略大盘中找定位、谋发展,以一域突破助力全局跃升。筑牢生态屏障,守护青山绿水。组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山长制、田长制,推进澧河上游水生态修复工程,以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夯实产业根基,致力富民强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果、药、菌、种、养、游”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生猪循环养殖,鹏迈牧业以喂养中草药为主的“百草香猪肉”走俏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一线市场,种植、养殖、深加工相结合的绿色生态产业链条拉长壮大。探索推进生态循环种养发展模式,利用良好的山水资源和自然生态,依托鹏迈牧业发展“有机粮、有机菜、有机果”,正在打造文旅康养综合体。探索“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种养结合”模式,流转荒山土地发展林果和食用菌产业,鹏迈牧业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示范引领基地”。采取“林长制+国储林+林下经济”和“林+药”“果+药”“药+药”模式,规模种植射干、玄参、裕丹参、瓜蒌等道地中药材近3万亩,拐河玄参生产基地被评为南阳市“标准化中药材生产基地”。激活人文底蕴,打造和美乡村。把拐河山水文脉、旅游景点、人文历史、休闲养生、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围绕以红二十五军长征拐河“一会议五战斗”、鲁南县红色政权为标志的红色文化,以丝路之源“小上海”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以地质景观神仙洞、石龙传说孤石滩等自然山水为主的人文景观,深入研究、长远谋划,统筹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高标准建成“红二十五军长征拐河战斗纪念公园”“李白文化展示园”“深山童话乐园”等项目,逐步实现“连点成线、串珠成链,旅游链条贯三产,旅游元素进万家”,探索现代农业与乡村消费深度融合的“农文旅”融合场景,让裕北山乡的文化魅力和独特风情转化为兴村富民的强劲动力。

我们坚持干实事、增实力,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彰显拐河担当。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稳增长、兴产业、促发展、强创新、优环境、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富强拐河、美丽拐河、健康拐河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经济发展稳健运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等13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县第一方阵。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51万元,增速位居全县第四。招商引资项目市级签约3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县第三;全镇新增“四上”企业6个、新开工项目入库6个。争取实施中央预算投资水生态修复项目、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和财政奖补重点村项目,为未来发展蓄势赋能。镇村面貌逐步改观。围绕“一带两园三区”发展格局,按照“拥河发展、徽派特色、北方江南、山乡水韵”建设理念,依托东关现代电商物流产业园,推动传统商业街区与澧河南岸十五分钟政务、服务、教育、便民、休闲、健身生活圈联通互动,贯通拐二线与逍白线,拉大镇区框架,完善集镇功能,开发区域经济元素,提升居民生活品位,打造“一河两岸出靓景,灯光聚影‘小上海’”生态景观轴,构建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商业空间要素齐全,集镇空间繁荣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裕北山乡绿色休闲小镇。巩固提升东麦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五星党支部”创建成果,示范带动各行政村人居环境由“一时净”向“长久美”转变,丰富拓展“文明幸福”“平安法治”内涵底蕴,绘就田园乡村与现代集镇各具特色、山光水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裕北山乡新画卷,杨家庄村被评为“南阳市乡村旅游特色村”,二郎庙村坑塘治理获评市级“最美坑塘”,东麦村创成“全国文明村”。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坚持民有所呼、必有所应,聚力“衣食住行教医保、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群众关切,力求弱有所扶、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残有所助。高效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职业培训,扩大产业就业覆盖面,推动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挣钱养家两不误”。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逐年提高。澧阳南幸福里社区功能逐步完善。坚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建乡村振兴产业园7个,打造示范村5个。实施教育提质行动,加快推进中心幼儿园、一初中、实验小学升级改造,以中招成绩为标志的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县前列,获评“全市实验教学研究先进乡镇”。深入推进基层法治,成功创建“河南省法治乡镇”“河南省守法普法示范乡镇”,获评“全县平安建设先进乡镇”,各庄村、东麦村、南王庄村、白秀沟村被评为“全县平安建设优秀村”,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我们坚持抓党建、激活力,在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中筑好发展底板。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培根铸魂把准航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南阳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省、市、县委工作部署,聚焦聚力“五星”支部建设,成功创建“五星”党支部1个、“四星”党支部7个、“三星”党支部15个。全面加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 建立健全“1+2+N”考评机制,常态化开展“千名党员进党校”活动,确保工作有抓手,发展有帮手,改革有推手,稳定有助手,成果能到手。焕发基层创业活力。严格落实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储备村级党组织后备人选,以人才优势赋能组织建设。聚力“一老一小一青壮”工作,创设“退休干部光荣岗”,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拐河镇老干党支部被评为“省级先进老干支部”“南阳市示范离退休党支部”。组织返乡大学生开展移风易俗、暑期公益晨读、未成年人防溺亡等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聚焦消防安全、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安全、燃气、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重点领域,紧盯学校、医院、敬老院、大型商超和“九小”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常态化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构建森林防灭火高空瞭望与智能监控双防线,制高点24小时瞭望值守,“蓝天卫士”“雪亮工程”全方位监控,实现“探头站岗、鼠标巡逻”。加强汛前、汛中、汛后全过程科学防范,对14座水库、77座坑塘堰坝、86座漫水桥及山洪地灾点动态巡查,坚持汛期不结束、排查不停止、整顿不间断,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风险隐患的不确定性。全面深化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完善“四治”融合治理机制,进一步深化“四议两公开”实践。严格落实信访工作“五个法治化”“三到位一处理”基本原则,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促进社会治理规范话、科学化,社会大局平稳可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两高四着力”殷切嘱托,锚定“四高四争先”发展路径,深入践行“五聚五提”工作总抓手,团结带领领拐河人民,以实干笃定前行,以担当续写华章,积极融入方城发展“一中心两区两城”总体布局,为高质量建设南阳市域副中心城市贡献拐河力量!

谢谢大家!

李超峰

谢谢朱全永镇长的介绍!接下来进入现场提问环节,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关注的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记者

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之年,请问拐河镇在“十五五”谋划布局方面是如何做的?

图片4.png 

拐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王小柯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盘点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做好乡镇一级“十五五” 规划,对于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拐河镇坚持超前部署谋划、系统研究论证、抢抓政策机遇,初步论证储备各类项目78个。一是科学谋划布局。最大限度集中智慧力量,找准事关未来发展全局的重大方向和关键问题,加强对相关政策、知识的系统学习与研究。围绕拐河“一带两园三区”区域布局和“生态大镇、产业强镇、文旅名镇”打造重点任务,结合各村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旅游发展实际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度思考,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方向。二是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准找实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多渠道收集的意见进行集中研判、逐项考察,积极与县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对接沟通,逐项目研究可行性和发展前景,对初步谋划的9类78个项目,通过集中研讨进行深入论证,确保谋划项目符合发展实际。三是强化协同配合。针对项目谋划工作建立更新机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项目内容,确保谋划项目能有效衔接县委、县政府战略部署。

下步,拐河镇将聚焦聚力重大项目、重大战略问题,着眼项目超前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继续做好项目谋划和调整工作,力争更多项目能够纳入上级“十五五”规划项目库。

谢谢大家!

记者

请问拐河镇发展中草药产业的基础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图片5.png拐河镇党委副书记 董向普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拐河镇发展中草药产业具有不可复制的先天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自然生态禀赋优越。拐河镇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5℃,降水量960毫米,境内拥有小一类、二类水库19座,水资源充沛。全镇林地面积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其中七峰山省级森林公园占地5100公顷,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得天独厚的地理格局,能够为300余种中药材生长提供天然温室,其中裕丹参因参条粗、色紫红、药效高,被医圣张仲景誉为“丹参之首”,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二是产业发展底蕴深厚。拐河镇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明清时期因丝绸业发达被誉为“小上海”,传统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我们依托丰富的野生药材资源,积极推进野生品种驯化种植,逐步形成了以玄参、射干、裕丹参、瓜蒌为主导的种植体系。截至目前,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涵盖19个品种,其中玄参种植覆盖30个行政村,面积达 5386.1亩,成为全国重要的玄参生产基地之一。三是政策支持保障有力。镇党委政府将中草药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鼓励支持中草药规模化种植、加工设备购置、品牌创建。同时,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投入100万元支持中恒建(河南)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加工厂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积极与南阳市农业科学院等专业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引入先进种植技术和品种改良方案,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下一步,拐河镇将继续深挖先天优势潜能,在落实保护生态保护同时扩大道地药材种植规模,推动玄参、裕丹参等品种标准化基地升级,让产业发展优势更稳固地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谢谢大家!

记者

请介绍一下拐河镇是如何实现中草药种植的规模化与标准化?

图片6.png

拐河镇宣传委员、副镇长  胡东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我们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通过三个方面创新,积极构建现代种植体系。一是创新种植模式,提升土地效益。积极探索“林药结合、果药间作、药药套种”的立体种植模式,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东大麦沟村流转荒山3000余亩,种植梨树、柿树等经济林6万余棵,林下套种射干、瓜蒌等中药材2000余亩,形成“山上看景、山坡种树、林下种药”的复合生态系统,实现中草药种植亩均增收1.5万元以上。果木庄村采用 “药粮套种”模式,在小麦、玉米等作物间隙种植玄参,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实现一亩地、双收益。二是创新组织方式,强化联农带农。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双绑”模式,建立紧密生产经营联结机制。中恒科与果木庄村合作社签订订单协议,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当市场价格低于协议价时按协议价收购,高于协议价时随行就市,有效降低农户风险。目前,全镇19个村成立中药材合作社,发展连片种植基地12个,带动700余人就业。辛庄岭村作为曾经的省定贫困村,通过发展500亩裕丹参基地,成立110户参与的合作社,2024年实现村集体收入32万元。三是创新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注重标准化生产,中恒建(河南)中药材有限公司玄参生产基地被评为2024年南阳市“标准化中药材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加强与广药集团、仲景宛西制药等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定向供应关系,玄参、射干等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南京等一线城市,部分出口东南亚市场。

下步,拐河镇将持续深化创新实践,在现有立体种植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延伸产业链条,让生态优势更扎实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富民成果。

李超峰

谢谢各位发布人。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它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与拐河镇党政办联系,进一步采访了解。

最后,再次谢谢各位发布人的精彩发布,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积极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大家再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件下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