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的底色,在于秩序井然的市场环境,更在于深入人心的诚信品格。作为市场秩序的守护者,方城县市场监管局始终将诚信建设作为文明城市常态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制度固基、以文化润心、以行动践行,让诚信理念融入市场肌理,让诚信文化成为城市文明最鲜明的注脚。
一、建章立制:筑牢诚信建设的“四梁八柱”
制度是诚信建设的刚性支撑。方城县市场监管局以“信用监管”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体系。出台《市场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将全县 8.9万家企业、个体工商户纳入信用档案,依据守法经营、质量安全、消费投诉等 12 项指标实施动态评级。对 A 级守信主体实行“无事不扰”,对 D 级失信主体开展高频监管,让监管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新模式既释放了改革红利,又让“信用就是无形资产”的理念深入人心。
针对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创新建立“诚信红黑榜”公示制度。在农贸市场、商业街区设置电子公示屏,每月公示商户信用评级,将食品安全、价格规范、消费纠纷处理等纳入评价体系。某生鲜超市因连续 8 个月登上“红榜”,顾客复购率提升 25%,真正实现了“诚信有价”;而 3 家因虚假宣传被列入“黑榜”的商户,在整改期间客流量下降逾 40%,形成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强大震慑。制度的刚柔并济,为诚信经营划定了“硬规矩”,也为文明城市搭建起了“软环境”。
二、多元共治:涵养诚信文化的“润物无声”
诚信建设,贵在成风化人。方城县市场监管局构建力促让诚信理念从文件走向生活,从口号变为行动。线上,邀请法律专家、企业家开设“诚信课堂”,通过案例剖析、政策解读等形式,累计培训市场主体 2.3 万人次;在城区主要街道打造“诚信文化示范街”,在商业核心区设置诚信宣传灯箱,利用商户电子屏循环播放诚信公益广告,让消费者在购物休闲中接受文化浸润。
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精准化宣传:走进企业园区、大型商超、农贸市场、餐饮企业等经营主体,引导经营者签署《文明诚信承诺书》;深入社区村居,开展“诚信消费进万家”活动,为老年人讲解防范虚假宣传知识,结合“3·15”消费者权益日、“质量月”等节点,联合行业协会举办诚信主题展会,现场发布消费投诉典型案例,演示假冒伪劣商品辨别技巧,覆盖群众超 1 万人次。当诚信从监管要求转化为商户自觉,从政府倡导变为百姓共识,文明城市便有了最深厚的道德根基。
三、典型引路:点亮诚信建设的“标杆灯塔”
榜样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方城县市场监管局联合商务、文旅等部门开展“诚信示范单位”评选,制定涵盖社会责任、质量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 30 项指标的评价体系,经企业申报、部门联审、社会公示,累计选出市级诚信示范企业 150 家、文明诚信商户 1300 户,在政务服务、金融信贷等领域给予“绿色通道”支持,让诚信者既获荣誉、更得实惠。通过典型引路,市场诚信经营蔚然成风,市场消费投诉量同比下降 40%,形成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应。
文明城市的常态化建设,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接力赛。方城县市场监管局将继续以诚信建设为支点,统筹监管力度与服务温度,让诚信成为企业的经营准则、市民的生活态度、城市的精神标识。当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成为诚信的践行者,每一次交易都流淌着信任的暖流,文明城市的画卷必将在诚信的底色上,勾勒出更加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