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公共文化服务
方城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录
来源:时间:2025-03-21
分享:

方城普严寺

      方城普严寺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清

河南四大名寺之一的普严禅寺,又称普严禅院、大寺。座落于距县城东南21公里的大乘山下,因千年来该寺作为大乘佛教临济正宗传经说法的道场,故又以佛教名山,称大主山为大乘山。

座落于大乘山中的普严寺,又称普严禅院、大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由南岳怀让之曾孙吉本禅师来此传经播道,成为该寺宣扬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一代祖师。先后有吉本禅师、慧果禅师、德遵禅师、慧灯禅师、云渐禅师、大洪僧人在此驻锡传灯。

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重建,改名崇宁万寿寺。元明时重修,仍称普严寺,由于普严寺僧众爱国爱教,卫国有功,被元仁宗封为大乘山护国普严禅寺,为河南四大名寺之一。经宋元明清不断增修,规模更加宏大,闻名遐迩。

普严禅寺北宋时规模宏大,香火旺盛,为方城一大名胜。建有山门、中佛殿、大雄宝殿及两庑。共辖六寨(白龙寨、金门寨、周家寨、大寨、石头寨、贾寨),五寺(除该寺外,尚有主山寺、铁佛寺、草寺、小寺)、四庵(党家庵、和尚庵、里得庵、外得庵)、一阁(观音阁)、一洞(石佛洞)、一楼(望花楼),殿堂僧舍300余间。另有历代高僧圆寂后所建的砖石塔三十多座,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石刻与碑记等一百多通,寺南一里许嶙峋怪石上,刻于宋代宣和元年的摩崖题字和范致明所撰碑文。下辖郝砦的蝎子山寺、杨集的福兴寺、南召县留山的丹霞寺等。留有吕洞宾烤树育子遗诗传说。

山门前有千年银杏树两棵,高约15米,直径约1.2米,枝叶繁茂,苍劲挺拔。该寺所处位置极佳,四周之山宛若五朵莲花。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二郎庙镇大寺林场

博望坡遗址

     博望坡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时代:西汉

位于方城县西南30公里处,北负伏牛山,南面隐山,西倚白河,为伏牛山延伸于此的漫岗,地势险要,为古襄汉隘道之通衢,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先后为侯国,为县,为店,为驿,为镇。西汉时,外交家、探险家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功勋卓著,被汉武帝于元朔六年(前

123年)封为博望侯于此,取其广博瞻望之意。博望之名,由此而得。

相传,此地乃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古战场。《三国演义》赞道: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陈寿《三国志·蜀书》载: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糜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拒夏侯享、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享等追之,为伏兵所破。此处曾出土折戟断镞和土层中烧坏谷物的灰烬,经考证为三国时遗物。博望古战场遗址尚留存一株柘刺树,高5.9米,粗2.2米,虬枝盘旋,木质裸露,相传为火烧博望坡时的唯一幸存之见证。其他遗迹有刘备的观战台,夏侯享屯兵时修建的城楼,曹操望梅止渴典故出处的梅林铺,唐代大将尉迟敬德监工修建的三孔拱桥-敬德桥等古迹。博望坡被国家确定为三国旅游景点之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辞海》载:博望古县名,西汉置。为张骞的封侯地。相传,当年非常繁华,所辖45里博望屯。故城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400米,城垣因风雨剥蚀,早已不存,仅存墙基。城内地下文化层厚达1-7米,出土大量汉砖、筒瓦、铁器等。1992年,国家文物局邀请专家、学者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进行研讨,提议将博望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修复老城内古桥一座,古朴壮观。桥栏镶嵌着用蒲山青古镌刻的36幅仿汉画石刻:张骞生平事迹图。桥西竖汉博望候张骞封邑石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方城县西南30公里处

大关口楚长城遗址

      大关口楚长城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东周

大关口楚长城遗址位于县城北25公里处独树镇中信庄村。东边为黄石山西麓擂鼓台、北岭头、尖山诸峰,西边为伏牛山东麓的对门山、旗杆山、香布袋山诸峰,东西山峰并列,两山夹峙,形成隘道,地势十分险要,称为大关口。

战国时期,楚国为与中原诸国争锋,在其最北边界方城山一带依山筑塞,修筑长城,扩充基地,作为进退之据。楚时修筑的长城名为“楚方城”,后方城县名由此而得。公元前656年,齐国伐楚,两军相遇郾城召陵,楚派大夫屈完前往齐军军营谈判,以“楚国以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固守,迫使齐国打消了伐楚计划,订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方城”一词从此正式出现在重要历史典籍中,屈完所说的“方城”,即指方城山修筑的“楚方城”,楚方城从此成为楚国北境上的一道重要屏障。《淮南子·坠形篇》把方城与太汾、崤阪、井陉、句注、居庸等关口并列,合称为“天下之九塞”。

大关口一带的楚长城结构独特,有南北两道城墙并列,北城墙长810米,南城墙长640米,南北城墙相距250-380米,墙体残高1.5-3米,底部宽10米,顶部宽1.5米,南城墙北侧有7个土台,面积均为12米见方,似为城堡遗迹,西侧也有两道土城墙,全长约400米,城址附近出土过战国铜戈,铜镞等。楚长城的修筑比秦长城早400多年,楚长城的连线至少比秦长城早了半个多世纪,因而被称为“中国长城之父”,在楚长城绵延600多里的区间里,方城一段楚长城以其修筑最早,战略地位最为重要而闻名于世。整个城墙遗迹,西部垒墙为固,东部连山相接,南北城墙为两道防线配置,完全是军事要塞体制。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独树镇中信庄村

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纪念地

      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纪念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1934

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地,位于河南省方城县城东北24公里处的独树镇七里岗,许南公路南侧,系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与敌顽强战斗、血战致胜的纪念地。

继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后,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近3000人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也奉命撤离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一路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于26日进抵方城境内,在独树镇七里岗遭到国民党四十军庞炳勋部和地主民团的堵击,英勇的红二十五军指战员舍生忘死,顽强战斗,经过一昼夜激战,终于突出重围转危为安,迅速挺进伏牛山区,完成了向陕北的战略转移,为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奠定了基础。

红二十五军独树镇七里岗战斗以牺牲近百人,重伤二百余人的代价(年仅18岁、已担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的刘华清在此次战斗中负伤),挫败了国民党数万步骑兵的猛烈合击,保存了红军有生力量,1997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把“血战独树镇”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等并列为红军长征中的最关键之战。1996年月11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方城县委、县政府在七里岗红军战斗遗址处建立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纪念碑,1997年11月落成。纪念碑形如刺刀,蕴含“血战”之意,碑身25.34米,蕴含红二十五军的番号和1934年的时代背景。刘华涛、程子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题碑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河南省方城县城东北24公里处的独树镇七里岗

八里桥遗址

     八里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夏

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1994年4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发掘队对八里桥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00平方米,清理灰坑14座。出土遗物中的陶器有夹砂灰陶、黑陶、红褐陶及泥质陶,一些陶片上还发现有刻划符号或文字,制法为轮制、手制。器形有大口尊、罐、鼎、豆、爵、器盖等。石器多为残断生产工具,磨制粗糙。可辨类有:石钺、石斧、石铲等。这些为研究豫西南地区夏商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据考证,八里桥遗址属夏代,文化层堆积较薄,内涵单一,但灰坑分布相当密集,遗物遗迹丰富,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券桥镇大程庄村

佛沟摩崖造像

      佛沟摩崖造像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宋

佛沟摩崖造像位于方城县小史店镇东南8公里的香山山腰。是河南省西部发现的唯一一处石雕造像。雕凿于唐宋之际。造像分别镌刻在南北两块自然巨石上。北石高约3.10米,宽约3.30米,南石高约2.60米,宽约2.70米。总计雕像32龛138躯,最高1.4米,最低0.2米。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阿难、迦叶、比丘等。形象逼真,姿态各异,有的宁静端庄,和蔼可亲,有的金刚怒目,气魄雄强。雕刻细腻,技法娴熟。其风格与龙门石窟相近,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原建有香山寺。198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佛沟摩崖造像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方城县小史店镇东南8公里的香山山腰

方城文庙

      方城文庙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明

方城县裕州文庙,位于城关镇和平街第一小学院内,座北向南,1963年确立为县保,1986年确立为省保。

文庙始建时间无考,据《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建,明清两代虽多次维修,建筑群仍比较完整。文革期间拆除文庙部分建筑,后又因年久失修,再次损失部分建筑,现仅存大成殿和戟门。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五踩重昂斗栱,抬梁式结构。台基长29.27米,宽15.40米,高1米;月台长21.87米,残宽7米,高0.86米。戟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硬山。

     地址:释之办和平街社区建设街25号

大张庄遗址

      大张庄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

大张庄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大张庄村与翟庄村之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20米。地表可见少量石料、陶片及残存灰坑等。1980年,南阳市文物工作者对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一件石磨棒与一件罕见的石镰,陶器中发现一件双耳壶,此外有鼎、钵、盆、罐、杯等器物,均为手制,火候较低,质量很差。其他有刻符、颜料等。经鉴定是市域内一处较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在考古文化上属于裴李岗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文化,距今约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地址:独树镇张庄村

平高台遗址

      平高台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

平高台遗址位于河南省方城县赵河镇平高台村北,遗址恰好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上,被国家列为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文物保护控制性项目之一。

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91万平方米,分布于平高台村及其以北的井吴村之间的区域内,文化层堆积厚1 ~ 4米不等,时代主要为新石器、商代、东周、汉代。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里程140 - 141公里段穿越遗址的北部,占压遗址面积12万平方米。

     地址:赵河镇平高台村

张释之祠

   

      张释之祠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汉、清

又名张公祠,位于县城西关释之路北侧,占地3697平方米,系纪念西汉廷尉张释之的祠堂。始建无考,元、明、清三代先后复建重修,现存建筑物飨殿三间,祠堂三间,后寝三间。张释之葬于县城西北两公里的胡岗村旁。其任廷尉期间,执法如山,刚直不阿,时有"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的赞语。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均予以高度评价。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县城西关释之路北侧

      张释之,字季,汉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人。西汉文帝时期著名法律家,法官。 张释之曾事汉文帝、汉景帝二朝,官至廷尉(协助皇帝处理司法事务的最高审判官),他认为廷尉是“天下之平”,如果执法不公,天下都会有法不依而轻重失当,百姓也会手足无措。他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抵触时,仍能执意守法,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他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博望城

      博望城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博望城在南阳郡城东六十里处。

时代:西汉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记载:博望城在(南阳)府东北六十里。汉县,属南阳郡。武帝封张骞为侯邑。后汉亦属南阳郡。晋属南阳国。宋废。《括地志》:博望城,在向城东南四十里。今有博望驿,又东至裕州六十里。

      地址:博望镇博望村

方城县楚长城遗址

      方城县楚长城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战国

地址:方城县楚长城遗址位于方城县四里店乡、拐河镇、独树镇、杨楼乡。年代为战国。 方城县楚长城遗址是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光武庙

      光武庙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清

光武庙位于方城县独树镇扳倒井村。年代为清。 光武庙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独树镇扳倒井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件下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