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山普严寺
方城大乘山,面积24.7平方公里,地形起伏,重峦叠嶂,孤峰突起,高山峻岭,山明水秀。建国后经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95%以上,树木苍翠,葱郁繁茂,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大乘山名称之由来,还是因大乘佛教弘扬广大而得名。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但是唯有浙江普陀山是由佛教名词命名,其它均为俗名。无独有偶,我们眼前的大乘山,也是由佛教名词命名的佛山,千年古刹普严禅寺座落其中,闻名遐迩,史远流长。
大乘山护国普严禅寺,又名大寺,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由一代祖师百丈怀海之徒吉本禅师开创(距今1200多年),与白马寺、少林寺,香严寺、相国寺合称中原五大名寺。相继有含珠、慧果、道尊、慧灯等大德高僧驻锡传灯,弘扬大乘法,声名远播,大乘山由此而得名。
大乘山护国普严禅寺大乘山护国普严禅寺鼎盛时,曾拥有双千顷牌(3万亩),殿庑十数座,常住僧客数百人。其下院遍布周边数县,社旗县的蝎子山寺、南召县的丹霞寺、杨集的福兴寺等十三座周边县镇的寺院,都属普严禅寺的管辖范围,规模之大,地域之阔,佛教界之罕见。民间为何将普严禅寺称之为“大寺”,原因大概来源于此吧。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普严禅寺曾受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之邀,恭请大乘山吉本禅师前往日本传播大乘佛法,这是继唐朝鉴真大师赴日本传播佛教之后的第二代佛教禅师。吉本禅师给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佛教书籍文物,不仅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更使佛教在日本广泛传播开来。之后,日本天皇又把大乘佛教定为国教,并在日本古都奈良,效仿唐朝大乘山普严寺建立了日本东大寺,成为弘扬佛法的道场。1987年8月,日本佛教界一行37人考察团远涉重洋赴方城大乘山寻宗问祖,但是因为普严寺饱受战乱浩劫,殿庑坍塌,年久失修,难具规模,所以婉言谢绝,日本佛界人士扫兴而返。
因功加封“护国”
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天性恭俭,善于修身治国的元仁宗皇帝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清算土豪劣绅和各诸侯王所拥有的土地面积,并追征所漏的田产和赋税,以减轻农民的税役负担,钦授大臣“章闾”到方城大乘山一带视察,不幸遭遇当地富豪勾结匪人的攻击,大乘山普严寺僧见义勇为,奋起保护,章闾臣等有惊无险。事后奏本朝廷,仁宗皇帝肃然起敬,因护国有功,下旨御封为大乘山普严禅寺为“护国普严禅寺”,从此,普严禅寺声名远播,享誉四方。
寺院有法可承
历史上很多佛教名山名寺,之所以声名远播,渊远流长,主要在于寺中有“法”可持,靠修行传法,古寺才法脉不断,根深叶茂,影响深远。大乘山被誉为“中原佛山”,护国普严禅寺被誉为中原五大名寺之,绝非空穴来风,因为寺中有法,是为《临济正宗》。自创建以来,历代祖师均设道场,有史书记载的就有四位禅师。在禅门五宗中,临济宗流传时间长,影响大,与临济宗创立者义玄的禅法思想有密切关系。义玄要求弟子和信徒首先必须建立对佛法、解脱和修行的“真正见解”;确立“自信”,相信自己“本心”与佛、祖无别,无需向外求佛求祖,寻求解脱成佛;主张修行不离日常生活。其主要禅宗史书为《五灯会元》,包括五部禅宗灯录:《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
方城普严寺是南阳市方城县的一个古寺庙,是当地的四大名寺之一,建筑结构很精致,规模也很宏大,是文人墨客观赏的场所,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古寺庙吧!
建筑介绍
河南四大名寺之一的普严禅寺,又称普严禅院、大寺。座落于距县城东南21公里的大乘山下,因千年来该寺作为大乘佛教临济正宗传经说法的道场,故又以佛教名山,称大主山为大乘山。
座落于大乘山中的普严寺,又称普严禅院、大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由南岳怀让之曾孙吉本禅师来此传经播道,成为该寺宣扬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一代祖师。先后有吉本禅师、慧果禅师、德遵禅师、慧灯禅师、云渐禅师、大洪僧人在此驻锡传灯。
历史背景
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重建,改名崇宁万寿寺。元明时重修,仍称普严寺,由于普严寺僧众爱国爱教,卫国有功,被元仁宗封为大乘山护国普严禅寺,为河南四大名寺之一。经宋元明清不断增修,规模更加宏大,闻名遐迩。
建筑结构
普严禅寺北宋时规模宏大,香火旺盛,为方城一大名胜。建有山门、中佛殿、大雄宝殿及两庑。共辖六寨、四庵、一阁、一洞、一楼,殿堂僧舍300余间。另有历代高僧圆寂后所建的砖石塔三十多座,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石刻与碑记等一百多通,寺南一里许嶙峋怪石上,刻于宋代宣和元年的摩崖题字和范致明所撰碑文。
1997年,方城县普严禅寺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00年开放以来,重建了天王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