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方城概况 > 方城名片
历史名人
来源:时间:2024-10-21
分享:

张释之

张释之(生卒无考),字季,西汉堵阳(堵zhě,堵阳,今方城)人,和其兄张仲生活在一起。他通古博今,家庭富裕,因家产有五百万被资选为西汉文帝刘恒的侍从官一骑郎。侍奉文帝十年,未被调选重用,后在侍卫官统帅一中郎将袁盎的举荐下,张释之向文帝面奏利国安民应该做的事情,受到赞赏,被授予谒者仆射官职。

在一些重大事情的处理上,张释之的建议总能得到文帝的采纳。一次,张释之随文帝视察上林苑,苑令不擅言辞,不能很好答对文帝的提问,一个管理虎圈的小官—啬夫却如数家珍地回答了文帝的询问,文帝便让张释之提升啬夫为管上林苑的“上林令”的官职。张释之认为不能因啬夫能言善辩,就破格提拔他,导致不务实际的风气流行。文帝采纳了张释之的意见。一次,太子刘启和他的胞弟梁王刘武同车上朝,到皇宫外的司马门时,却不下车,张释之不畏权贵追上去进行阻拦。又一次,他跟随文帝到正在修筑的文帝的陵墓一霸陵视察,张释之劝文帝薄葬,文帝听后很是赞赏。张释之政绩卓著,一步步从公车司马令、中大夫、中郎将升为九卿之一掌管刑狱的最高司法官一延尉。

张释之任廷尉后,执法公正严明,有“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之称。一次,文帝出巡到长安城北的中渭桥,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惊吓了文帝乘车的马匹,张释之说服文帝,依律判以罚金四两的处罚。后来,有人偷了祭祀高刘邦的宗庙里案上的玉环,盗者被捕,文帝很恼火,将盗者交给延尉治罪,释之依法判以斩首暴尸街头之刑,并没有诛其九族。

后来,因为司马门一事,新即位的景帝免去了张释之的廷尉之职,降为淮南王刘长(文帝的异母弟)的丞相之职。张释之死后,葬于故里(今方城西北2公里杨集乡胡岗村侧),后人在县城西关建立了张公祠(今县博物馆)。

为纪念张释之,1984年11月24日,方城县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将东关潘河大桥至西关三里河路段命名为“释之路”。

韩暨

韩暨(?-238年),字公至,东汉末堵阳人,官至曹魏明帝司徒。西汉初异姓韩王信的后代,祖父韩述,任河东太守,父韩纯,任南郡太守。堵阳豪强陈茂,诬陷暨父、兄致死。韩暨结交勇士,捉住陈茂,以除茂的头祭奠于其父墓前。从此显名,被举为孝廉。后司空举暨为官,暨不受,遂改变姓名,隐于鲁阳山中(今鲁山县境)。当时,一些穷困山民欲结伙寇掠,暨散家财以供牛酒,并对其首领除述利害,山民被感化,终不为害。后袁术命召,暨又迁居到山都县(湖北襄阳西北)山中。不久,荆州牧刘表以礼相请,暨不从,遂遁居孱陵(湖北公安县南),民众甚为爱戴,而刘表因他不应召,深以为恨。暨惧怕,屈以应召,授宜城长之职。

曹操平定荆州后,韩暨被任为丞相府参佐,后任乐陵太守,继任监冶谒者(负责冶铁、铸钱的官),当时冶铁用马力和人力鼓风,每炼熟一石铁要用100匹马的力量,用人力费工更多。韩暨设计制造机械,置于长流河水中,用水力鼓风,工效提高三倍。他任职七年,器用充实,受到制书褒奖,升迁为司金都尉,职位仅次于九卿。魏文帝曹丕登位,封韩暨为宜城亭侯。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升为太常,位列九卿,进封南乡亭侯,食邑二百户。

文帝定都洛阳,宗庙神主都在邺都(河化大名县东北)。韩暨建议文帝在洛建立宗庙,四季致祭,以利皇帝亲奉飨祭。并崇明正礼,废除淫祀,多所匡正。任职八年,业绩卓著。景初二年(238年)春,魏明帝曹叡下诏表彰他:“澡身浴德,志节高尚,年逾八十,守道弥固,可谓纯笃,年高德劭。”遂提升他为司徒(丞相)。任司徒之后,建功立业,更为投入,故而积劳成疾。临终遗言子辈:“历见前代送终过制,崇以厚葬,损失尤甚。你们应听我言,敛以时服,葬以土藏,穿毕便葬,送以瓦器,慎勿奢靡。”又上疏皇帝:“生有益于民,死犹不害于民。况臣备位台司,在职日浅,未能宣扬圣德以广益黎庶。方今百姓农务,不宜劳役,乞不令洛阳吏民供设丧具沿街送葬,谨冒以闻,惟蒙哀许。”帝得表嗟叹,遂下诏书:“司徒韩暨,积德履行,忠以立朝,至于黄发,直亮不亏。今司徒天命不永,遗言恤民,必欲崇约,可谓善始善终,其丧礼所设,皆依旧制,勿有所阙。”

景初二年夏四月去世。死后谥号“恭候”。

吴阿衡

吴阿衡(?-1638年),字隆媺,号平子,明末裕州人。明万历己末(1619年)科进士,任山东省淄川令,后调任历城令。当时白莲教万人攻历城,吴阿衡设伏兵,白莲教大败。因镇压农民起义军有“功”,明朝皇帝钦赐盔甲,并赐御制“忠”字。不久升任湖广道监察御史,力参魏忠贤浊乱朝政,流毒缙绅,应急正典刑。魏党对吴切齿痛,欲派人杀之,适逢吴回家奔丧,得免于难。在家守孝时,农民起义军占据方城山,将攻裕州城。吴阿衡急命建敌楼、造大炮、修城壕,并捐款散粮,使兵民警城严守。义军见守御严固,遂去。在家服丧三年后,出任浙江巡按,明察公断,贪吏敛迹。不久,又升迁山西按察司副使。当时在蒲州的宗室,恃强害民,吴阿衡诛其首恶,以平民愤。由是强宗畏威,颂声载道。这时,三边告警,廷议吴阿衡知兵善战,遂提升为兵部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节制宁远、山海、顺天三地巡抚。他到任后,既训练士卒,讨军实,设间牒,严斥,经营边事,不遗余力。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由墙子岭、青山口分道而入,势如飚风骤雨。时吴部总兵吴国俊前往监军邓希诏帐下祝贺其生辰,饮酒大醉,闻讯清军逼近,吴国俊与邓希诏一起,不战而遁,吴阿衡孤军拒敌,阿衡与清兵苦战五昼夜,援兵不至,遂力竭被俘,双膝被砍,齿被击落,舌被拔掉。是年九月二十一日殉躯。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谥为“忠毅”。吴阿衡殁后八年,经友人孟津王铎资助,将其灵柩运回裕州,葬城南朱庄西北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件下载:
相关阅读: